sec2100
發表於 2022-3-3 07:47:37
又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次按原告對於自己主張之事實已盡證明之責後,被告就所抗辯之事實,亦應負證明之責,此為舉證責任分擔之原則,如被告就此利己之抗辯事實並無確實證明方法,應為其不利益之裁判(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1529號判決、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2536號判決意旨參照)。
sec2100
發表於 2022-3-15 22:08:59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3-15 22:23 編輯
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 110 年度重上更一字第 78 號民事判決
稱消費借貸者,謂當事人一方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而約定他方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之契約,民法第474條第1項定有明文。是以,消費借貸契約必於當事人間本於借貸之意思合致,而有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之行為,始足當之。又確認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如被告主張其法律關係存在時,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822號民事判決要旨參照)。
茲查,被上訴人雖不否認兩造曾於105年8月19日簽立系爭契約(不爭執事項㈠參照),惟主張上訴人並未交付700萬元借款予伊,致系爭借款債權不存在;上訴人則以伊已交付700萬元借款予被上訴人等語置辯,依上說明,自應由上訴人就系爭借款債權存在即其已交付700萬元借款予被上訴人一節,負舉證責任。
sec2100
發表於 2022-4-2 09:45:43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4-2 10:17 編輯
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 110 年度保險上更一字第 14 號民事判決
又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僅須證明保險事故之損害業已發生即可,保險人如主張其有免責事由,應由保險人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404號判決參照)。
被上訴人雖抗辯鄭○○係濫用毒品導致急性中毒休克死亡,此行為結果應為鄭○○可預見而屬不確定故意,且有違保險契約最大善意原則,依保險法第29條規定及系爭保險契約第24條約定,被上訴人自無按系爭保險契約約定給付系爭保險金之責任,惟如前述說明,被上訴人如主張有免為給付保險金之事由,應由其就此有利於己之除外責任事由負舉證之責。
sec2100
發表於 2022-4-3 11:25:42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4-3 11:33 編輯
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 110 年度上字第 122 號民事判決
又主張抵銷之當事人就其主張抵銷之債權及數額確實存在之事實自負有舉證責任。且稱消費借貸者,於當事人間必本於借貸之意思合致,而有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之行為,始得當之。是以消費借貸,因交付金錢之原因多端,除有金錢之交付外,尚須本於借貸之意思而為交付,方克成立。倘當事人主張與他方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者,自應就該借貸意思互相表示合致及借款業已交付之事實,均負舉證之責任,其僅證明有金錢之交付,未能證明借貸意思表示合致者,仍不能認為有該借貸關係存在(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3398號、98年度台上字第1045號判決意旨參照)。
sec2100
發表於 2022-4-6 21:43:22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4-6 21:46 編輯
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110 年度上字第 124 號民事判決
陳文成雖主張已交付系爭支票(面額共912,800元)予吳東寶用以分配獲利,是此部分之債務已因代物清償而消滅云云。然此為吳東寶所否認,揆諸上揭論述,自應由陳文成負舉證之責。而衡情一般交易常態,以支票交付作為債務清償手段,尤其於交付客票之情形,因收受客票者就發票人之資力狀況多不熟悉,在未能確保客票必獲兌現之情形下,鮮有同意代物清償而消滅原債務者,是在陳文成未為其他舉證,其所為代物清償之抗辯,即難為其有利之認定。
sec2100
發表於 2022-4-10 12:32:31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4-10 12:49 編輯
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110 年度上字第 293 號民事判決
按確認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如被告抗辯其法律關係存在時,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抵押權為擔保物權,以擔保之債權存在為前提,倘擔保債權並未發生,抵押權即失所附麗,縱有抵押權登記,抵押人亦得請求塗銷。而普通抵押權成立上之從屬性,僅關乎該抵押權之效力,且當事人為借款債務設定普通抵押時,先為設定登記,再交付金錢之情形,所在多有,自不得因已為設定登記,即反推已交付金錢或指已交付金錢為常態事實。故抵押人主張借款債權未發生,而抵押權人予以否認者,依首開說明,仍應由抵押權人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31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蔡俊傑否認與蔡淑貞間存有2,330,000元之消費借貸債務,自應由蔡淑貞就此負舉證之責任。
sec2100
發表於 2022-4-12 21:32:02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4-12 21:41 編輯
臺灣高等法院 110 年度上字第 80 號民事判決
次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稱消費借貸者,謂當事人間一方移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而約定他方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之契約,民法第474條第1項定有明文。是當事人主張與他方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者,自應就該借貸意思互相表示合致及借款業已交付之事實,均負舉證之責任(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045號判決參照)。經查:
………
「反正我講的很明白,你戶頭要趕快開給我用,不然的話你就一直拖一直拖…我沒辦法錢給你」等語,及同年5月26日兩造對話中,被上訴人雖一直要求上訴人書立借據,惟上訴人一再拒絕,僅願書立收據等情,均僅足認兩造間確有金錢往來糾紛,無足認定兩造間就系爭款項成立消費借貸關係。
sec2100
發表於 2022-4-30 10:21:47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4-30 10:34 編輯
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2991 號民事判決
按第三人清償債務人之債務,使債務因而消滅,倘別無其他
法定或契約上之求償依據時,該第三人非不得依不當得利之
規定,向受有債務消滅利益之債務人為請求,以回復其責任
財產歸屬分配之衡平。又主張不當得利存在之當事人,對於
不當得利請求權之成立要件即他方無法律上之原因受利益,
致其受有損害之事實雖應負舉證責任,惟關於無法律上原因
之消極要件,性質上不易舉證,恆僅以間接方法證明之,則
主張權利者倘就他方受有利益,致其受損害之事實已為證明
,而他方就其抗辯之原因,復不能為真實完全及具體之陳述
時,法院於判決時即應依全辯論意旨斟酌之,不得率以主張
權利者不能盡舉證之責逕為其不利之論斷。本件原審既認上
訴人不能證明兩造間有借貸之合意,而上訴人交付系爭支票
之對象為詹寶秀,並非被上訴人,倘上訴人非以向被上訴人
為給付之意思,而交付支票予詹寶秀而生清償效力,能否認
為上訴人仍應成立「給付型不當得利」?尚非無疑。原審未
細審兩造與詹寶秀三方間之給付關係,即認上訴人應依給付
型不當得利之原則負擔舉證責任,已嫌疏略。
sec2100
發表於 2022-6-5 11:25:54
g3 111/194
按法院於依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有關舉證責任行為規範之規
定,分配舉證責任時,應符合公平正義及訴訟上誠信原則。
於分配舉證責任予原告而有顯失公平之情形,應依該條但書
規定,降低原告之證明責任或命被告負舉證責任。又原告就
其權利主張(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構成要件事實,本應為
具一貫性之主要事實或間接事實之主張,並就有利於己、被
告有爭執之事實,依該條本文規定負證明之責任。惟如原告
就其主張事實之發生過程未曾參與,欠缺認識,難以具體主
張或證明;而被告自承曾參與該事實過程,且抗辯該事實為
真實,即就該事實之發生具有認識並接近證據時,基於當事
人所負促進訴訟義務及訴訟上誠信原則,法院非不得依同法
第268條及第277條但書規定,命本不負主張及舉證責任之被
告,就特定事項詳為表明(事案解明)並舉證。
sec2100
發表於 2022-6-18 11:57:48
本帖最後由 sec2100 於 2022-7-2 09:23 編輯
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 109 年度上字第 127 號民事判決(下同)
按稱借名登記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就該財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是出名人與借名者間應有借名登記之意思表示合致,始能成立借名登記契約。又不動產登記當事人名義之法律關係原屬多端,主張借名登記者,自應就該借名登記之事實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833號判決意旨參照)。又主張有借名委任關係存在事實之原告,於被告未自認下,須就此項利己事實證明至使法院就其存在達到確信之程度,始可謂已盡其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之舉證行為責任。又原告就上揭利己之待證事實,茍能證明在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上,足以推認該待證事實存在之間接事實,即無不可,非以直接證明該待證事實為必要(同法第282條規定參照)。此時原不負舉證責任之被告,可就與上開事實不能併存之他項事實,為相當於本證(等同於同法第281條所稱之「反證」)之舉證活動而予以推翻,例如證明借名委任關係之事實存在於其與第三人間;亦可另證明在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上,足以動搖法院原已形成確信心證之他項間接事實,使借名委任關係是否存在,回復至真偽不明之狀態,此際主張該事實存在之原告自應再為舉證,否則該待證事實尚難認為真正(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637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與王楊好間,就系爭土地成立借名登記契約,始將系爭土地所有權以買賣為原因,移轉至上訴人名下,惟此為上訴人所否認,依上開最高法院判決意旨所示,自應由被上訴人就借名登記契約存在之事實負舉證責任。